韭菜的病害与防治
1.灰霉病
又称白色斑点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韭菜的一种主要病害,尤其在保护地栽培中更为常见。
(1)症状表现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的正面或正反两面出现浅灰色或白色小点,由叶尖向下发展,斑点扩大后呈菱形或椭圆形,后期病斑连成一片,直到半个叶片或整个叶片枯焦。湿度大时,叶片表面有稀疏的霉层,后期则密布灰色或灰褐色霉层;有时病叶不产生白点,而是由收割刀口处向下腐烂,初期呈水浸状,后期病斑多呈半圆形至“V”形,可向下延伸2~3厘米,污绿色,并有褐色轮纹。病叶组织呈黄褐色,表面密生灰色或灰褐色绒毛状霉层。韭菜感染灰霉病,轻者叶片生斑,严重时全株枯死,产量明显下降,病叶通常伴有霉味,使品质和风味变差。
(2)发病条件灰霉病菌喜阴凉、多湿气候条件。高湿度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重,低于60%时发病轻或不发病。温度以15~20℃时病菌繁殖最快,对蔓延最有利,保护地内韭菜温度一般可以满足灰霉病生活要求,而湿度则成为发病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保护地内密闭,又在冬、春低温时节,不宜放风,所以湿度较大,特别是昼夜温差大,夜间韭叶凝结水珠,更为发病创造了适宜条件。保护地韭菜灰霉病,12月至翌年1月就可发生,初发病时很轻,随着韭菜的生长,病情逐渐加重。重病时一般没到采割期即可普遍发生,致使提前收割。一些不认识此病的菜农,又往往把收割时掉下的病叶在盖土时埋在新萌发的韭菜芽上,使新发出的第2茬韭菜发病,因此一茬重于一茬,一直延续到4月下旬揭掉覆盖后才停止发展。密植、氮肥偏多、管理粗放等都能加重灰霉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①要选用抗病品种,韭菜品种间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如天津黄苗较汉中冬韭的抗病性更强。②要注意清洁田园,每次收割以后,要将病叶集中起来,清洁干净,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③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温湿度。低温、高湿易诱发此病,因此在管理上应注意提高室内温度、降低湿度。一般白天气温控制在23~30℃范围内,夜间10~1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④培养壮苗,注意养茬。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养好茬,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⑤药剂防治。发病前保护性药剂有20%粉锈宁乳油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倍液,在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施用。温室韭菜一般每次收割后盖土前都要喷药,发病初期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倍液,50%速克灵1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药宜在晴天的上午进行。未发病8~10天喷1次,发病后5~6天喷一次,连喷3~4次。如果使用粉锈宁预防,因该药残效期长,用药间隔时间温室10~15天,露地20~25天,而且该药药味较大,在韭菜收割前15天应停止使用。另外,棚室韭菜可选用烟雾法防治,每亩用百菌清烟雾剂克,或速克灵烟雾剂~克,分6个点点燃熏蒸闷一夜。
2.疫病
疫病是露地韭菜常发生的病害,温室韭菜扣膜后,温度较高时发生,遇到湿度大时也能发生疫病,造成严重损失。
(1)危害症状可危害韭菜的根、茎、叶、花薹,尤其以假茎和鳞茎受害最重。叶片受害,病斑多从下部开始发生,初为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当扩张到叶片的一半时,全叶变黄下垂、软腐,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疏散的灰白色霉状物;假茎被害时,呈水浸状灰褐色软腐,叶鞘易剥下,湿度大时,假茎上叶长出灰白色稀疏的霉层;鳞茎受害时,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色到暗褐色腐烂,纵切鳞茎内部组织变浅褐色,影响植株养分储存,生长受到抑制,新生叶片纤弱;根部受害后呈褐色腐烂,根毛明显减少,影响水分吸收,根的寿命缩短,很少发新根,生长势明显减弱。
(2)发病原因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第2年侵染病主引发病害。病菌借气流、灌溉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32℃。一般7月上旬地上部开始发病,7月下旬进入发病盛期,8月上旬病情进入高峰,到10月下旬才停止发生。温室韭菜扣膜后,遇温、湿条件,特别是室内温度大时常可随时发病。降雨和病害发生、流行关系密切,多雨、高温、高湿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韭菜栽种时要精心平整土地。养根的韭菜地宜分2次平整,一次在小雪后封冻前,每亩施混合土粪20立方米,铺平地表,翌年3月下旬到4月上中旬再进行一次复平,尽量消灭涝洼和水坑。挖好排涝系统,行间扒土做沟,深挖支沟和排干,沟沟相通,保证降雨后田间无积水,以减轻韭田露地养根时发病程度。②实行轮作换茬,避免连作种植。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倍液,或用2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64%杀毒矾镁可湿性粉剂倍液灌根,每穴毫升,7~10天灌1次,连灌2~3次。雨季到来之前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3.韭菜干尖病
此病属生理性病害,是棚室韭菜栽培中的重要病害之一。
(1)症状表现由于发病原因的不同,症状表现也不尽相同。
『知识链接』韭菜干尖病的症状表现韭菜干尖病有的叶片生长缓慢、细弱,外叶枯黄;有的叶尖枯萎,并逐渐变为褐色;有的叶尖变为枯白色;有的先外叶叶尖变茶褐色,然后逐渐枯死,而中部叶片变白;有的嫩叶轻微黄化,外部的叶片黄化枯死等。但是由于是生理性病害,因此发生普遍而均匀,且在病部看不到明显的病症(如霉状物、粉状或菌脓),发病后期,可有腐生菌感染。
(2)发病原因①土壤酸性危害。韭菜生长发育适合中性土壤,当长期向土壤中施用粪稀、饼肥和化学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等),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而发生酸性危害。这时韭菜的干尖的主要症状是韭菜叶片生长缓慢、细弱、外叶枯黄。②有毒气体危害。若扣棚前大量施入碳酸氢铵或扣棚后追施碳酸氢铵,或地面撒施尿素、棉籽饼以及在含石灰多的土壤里施用碳酸铵,则可造成棚室内积累过量的氨气而引发危害。氨气危害的特点是先叶尖枯萎,后叶尖逐渐变褐。若土壤已经酸化,也可能造成亚硝酸气体的积累而造成危害。亚硝酸气体危害的症状是叶尖变白枯死。
③高温危害。韭菜生长适宜温度范围是5~35℃,若棚室长期处于高温界限以上时,就可能造成叶枯。连阴天后骤晴,或高温后有冷风侵入,都可造成叶尖枯黄。外叶叶尖开始变成茶褐色,然后叶片逐渐枯死,中部的叶子变白,即成高温叶烧病。④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剩。由于微量元素不足也可引起干尖病。如缺钙时心叶黄化,部分叶尖枯死;缺镁引起外叶黄化枯死,缺硼引起中心叶黄化,生理受阻。若硼过剩,一般从叶尖开始枯死;锰过剩,嫩叶轻微黄化,外部叶片黄化枯死。
(3)防治方法根据症状诊断,判断发病原因,再根据不同的原因,综合各种情况,确定防治方法。如为土壤酸化引起的干尖,可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但棚室内部不能施用石灰,以免引起铵害。要避免施用化学酸性肥料和生理酸性肥料。扣膜前后不要直接施用大量碳酸氢铵和地面撒施尿素,以防止氨气中毒和亚硝酸气体危害。及时放风降温和适时浇水、增施氮肥,则可增强韭菜的耐热能力,防治高温引起叶烧病。注意施用有机肥,补充各种微量元素。避免过量施用含锰的农药,也可防治锰过剩引起的韭菜干尖。特别注意追施化肥一次量要少,并要及时覆土和灌水通气。
4.韭菜根腐病
根腐病是韭菜的多发病。
(1)症状表现在高温多雨季节,雨后畦面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土壤湿度过大,抑制根系呼吸时,容易引发根腐烂病,轻者出现“干梢”,即叶尖枯黄,重者鳞茎和根系腐烂,地上部分枯萎,伴有较浓的臭味,甚至整株死亡。
(2)防治方法在雨季来临之前停止浇水,进行蹲苗。直至叶色浓绿,并且呈现轻度“干尖”时才开始浇水,这样就可使植株茁壮,提高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涝害。
5.韭菜叶枯、死株病
(1)症状表现棚室韭菜有时出现整株死亡和叶片枯死症状。
(2)发病原因①根腐病造成死株。根腐病造成韭菜死株的原因有3种。一是窒息性根腐。如在棚室内堆放杂物和畜禽类,引起局部高温,使韭菜根处于无氧条件下呼吸,造成乳酸和乙醇积累中毒。二是积水结冰引起根腐。即浇水不当造成地面积水结冰,冻消交替拉断根或低温水浸引起根死亡。三是用污水浇灌,引起中毒死亡。②韭蛆危害造成根株死亡。检查死株,可在根株及周围10厘米左右深的土层内发现大量蛆或蛹。
(3)防治方法①避免使用未腐熟的粪肥和在韭菜周围堆放畜禽粪和杂物。②棚室及时通风换气。③积极防治韭蛆。可用75%辛硫磷倍液,每墩韭菜灌药毫升。棚室生产扣膜后,可将韭根扒开,结合晾晒灌药。
6.韭菜黄撮子及黄条病(痞黄)
该病害为韭菜的一种生理病害。整撮韭菜发黄称为“黄撮子”。在一撮韭菜中仅有个别的单株叶片发黄,或有的叶片半边黄,半边绿,称为“黄条”。
(1)发病原因收割的间隔过短,或收割时留茬过低,植株损耗养分过多,抑制根系的生长,使根系的吸收功能减弱,影响地上部分同化作用的正常进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导致叶片发黄。土壤中含盐分较多时,土壤溶液的浓度过大,根系吸收机能较弱,也会出现黄撮子或黄条。另外,韭菜发生根腐病、韭蛆、伤根或雨季遭受涝害而沤根时,也会影响根系的正常生理机能,而发生黄撮子或黄条。收割期间,水分管理不当,土壤过于干旱,棚内温度过高时,同样会引发黄撮子或黄条现象。
(2)防治方法收割韭菜时不要“贪刀”或“狠刀”,要边收割边养根,收养结合。要注意调节气温、湿度,要注意防止温度过高。韭菜发生根腐病、韭蛆、伤根或雨季受涝而沤根时,要停止收割,加强管理,促使植株恢复茁壮生长。
7.红梢和干梢
韭菜红梢子病是一种生理病害。塌秧(倒伏)韭菜若遇早春多雨,气温、地温较低时,由于土壤水分过多,致使土壤通气性不良,造成根系的吸收机能减弱,地上部分的同化作用降低,叶绿素相对减少,花青素显现较多,呈现叶梢为紫红色。这种病害可造成韭菜生长发育不良,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是发现此病时,应立即停止收割,加强肥水管理,培养根株,使植株恢复健壮后再进行正常生产。韭菜的塌秧主要是连续降雨过多,雨量过大、土地不平、排水不良、形成积水,造成韭菜的塌秧和沤根。而韭菜干梢子则是由于塌秧和沤根后,根系发育不良,水分的吸收和蒸发不平衡,即水分失调所致。防治方法是发现此病时,及时排水,防止棚内积水或大量漫灌,及时通风换气,降低土壤湿度。培养根株,恢复健康。
8.枯萎病
(1)症状表现夏季高温季节,雨后暴晴时,叶片中部或接触地面的叶尖部出现水烫样的症状,严重时所有叶片都呈烫伤状,继而完全枯死。发病后的根株虽可萌生新株,但有时再萌发的韭菜仍然会继续发病,除非到了秋后才可慢慢恢复,但恢复其生长势需要较长的时间,并须加强水肥管理,发生枯萎病的韭菜产量和品质都可受到影响,严重时造成绝产。
(2)发病原因病菌的侵染常与高温、地表积水、连阴雨或暴雨后骤晴有关。特别是雨后暴晴可能引起病害在2~3个小时内突然暴发。此病的发生也和韭菜生长势有关,株龄过老,生命力减退,或收割过早,收割次数过多,鳞茎、根茎内储积养分少,或培土过高等,都易发生此病。
(3)防治方法①农业措施:露地养根期间,适当控制水分,避免徒长,伏天雨季注意及时排涝,热闷雨后要抓紧用井水轻浇快浇,以降低地面温度。对倒伏或有倒伏趋势的韭菜要进行合理处理。②药剂防治: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相隔5~7天,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