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你读书古代宫廷生活的住和吃人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www.pfzhiliao.com/
《皇宫黄档》第1期17:38来自人民读书

提到“皇帝”这个词,我们或许会觉得久远,却并不陌生。在商代和周代多称天子为王,不称帝。直到秦始皇执政,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地位至高无上,便采用了三皇五帝的“皇”字和“帝”字,构成“皇帝”的称号。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正式使用“皇帝”一词的开始,也是中国年帝制时代的开端。从三皇五帝时的黄帝算起,直到年清王朝灭亡,中国先后出现了位帝王,其中包括位皇帝,位国王。

《皇宫黄档——历代帝王宫廷故事》这本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整个中国帝制时代,历代宫廷中的生活,其中包括“住”(即帝王居住的宫殿)、“衣”(即宫廷服饰)、“食”(即宫廷饮食)、“乐”(即宫廷游乐及节日习俗),以及有代表性的皇帝的生平、文化生活、主要事迹、典故趣闻和家族成员、陵墓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遵循原书的档案式结构骨架,从帝王的基本生活、文化生活和游乐方式、节日习俗、典故趣闻等方面入手,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宫廷生活。

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皇帝”一直是很特别的角色。他们不是普通人,是被赋予并自诩具有神格的人,皇宫便起到了把帝王和普通人分割开来的作用。中国的皇帝以国为家,是四海的主人。但是,他们的主要生活空间却是高墙围起的皇宫。若想了解帝王的生活,首先要从皇宫说起。皇宫是帝王的住所,在其全部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历代帝王,都把营建宫室作为其执政生涯中的重要活动。特别是开国君主,卸身戎马之后,便立即营建皇宫,这是他们掌天下的必要工作。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的皇宫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书中的介绍。

秦代都城在咸阳,位于现在西安市的西北部。咸阳背靠大山,南临渭河。传说秦始皇每吞并一个诸侯国,便令工匠仿照该国的宫殿式样,在咸阳再造一座,然后将俘获的各国美女、钟鼓纳入其内,还将收缴的各国兵器销还为铜,铸成各重一千斤的十二个铜人,置于宫中。各个宫殿之间用复道(封闭的走廊)相连接。之所以这样建造,一是秦始皇行踪诡秘,此举是为了保障他的性命安全;二是他听信方士的建议,隐居在深宫,不令外人知晓,希望可以与仙人往来。

史书记载,秦始皇构建的宫室气吞山河,遍及咸阳内外二百里,共有二百七十座,通过各个复道相连,几乎铺满了整座城市。

阿房宫是其中最大的宫殿群。阿房宫的建造,源自于秦始皇炫耀威德的狂热心态。秦始皇在灭六国后的第九年,忽然觉得咸阳宫太小,无法容纳成千上万各国旧贵族的朝见,更不能显示新王朝的气魄,于是决定在渭水之南营建朝宫。朝宫规模壮观,阿房宫是整个朝宫的前殿。

阿房宫建在高大的台基上,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下两层。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四周为阁道,以南山为宫殿大门。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北宫门为磁石门,目的是防止藏甲怀刀的人进入门内。

秦始皇动用了数百万劳工为他修建宫室,包括陵墓,耗时二十多年,直到他死在巡游的路上,庞大的建筑工程仍然没有结束。

秦朝二世灭亡,项羽的一把大火在咸阳连烧了三个月,当年雄视一切的王朝在大火中毁灭,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宫室也几乎全部焚毁。数年之后,汉代的开国君主刘邦住进了还算完好的秦兴乐宫。

一次,刘邦从外还京,看见丞相萧何正指挥工人兴建宫殿。刘邦见工程浩大,不禁怒火中烧,质问萧何:天下混乱,打了好几年仗,胜败还不知道,干吗要这样大修宫室?萧何回答:天下还没有定,正需要修造宫室!况且天子是以天下为家,不壮丽辉煌如何体现威严?刘邦听后默然,点头称是。萧何之言,道出了宫室之壮丽对于皇帝的意义。之后,刘邦开始建筑自己的宫城——长乐宫与未央宫。

后建的未央宫规模壮丽,但还不算奢侈,因而无法满足好大喜功的汉武帝的需要。于是他大兴土木,增修了明光宫、建章宫,并修缮、扩充原有的宫室。到汉武帝时代,汉代宫室在精美度、舒适度方面已经超越了秦代,规模较之秦代也不为逊色。

未央宫的地势高出长安城,周围台殿四十三座,宫十三座,池一个。冬天,汉武帝居住在温暖的温室殿,殿里设有火齐屏风、鸿羽帐,地上铺着毛织地毯;夏天,则搬到以画石为床、清凉无比的清凉殿居住。为了求仙,汉武帝还修建了建章宫。据史书记载,建章宫有高二十余丈的门,门上有铜凤凰。高大的阙门,迎风而立的铜凤凰表达着汉武帝与仙人相见的意愿。宫内台阶皆为玉造,似乎是准备迎见仙人的场所。建章宫的神明台,高五丈,上有承露盘,一位铜制仙人手把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汉武帝用这种露水和着玉屑服用,希望可以长生不老。

只可惜,没有人能长生不老,但宫殿却可以长久地保存下去。如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从宫城格局上看,紫禁城分为前朝、后宫两部分。前朝是皇帝裁理政务的场所,各种大型典礼和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至于后宫,大家应该在各种清宫剧中都有看到,但电视剧表现出的信息有时并不准确。例如,清代从雍正皇帝开始,皇帝在养心殿办公、居住;皇后其实并不住在坤宁宫,坤宁宫的主要功能是皇帝大婚的婚房,以及满清宗室祭神的场所。

了解完帝王们居住的地方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吃”。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吃”格外看重。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中国的宫廷,一日三餐都大张旗鼓、礼仪繁多。在本书中,每一章都有一节专门介绍各朝各代的宫廷饮食。

中国古代的君主们很注重吃,自然,在他们生活的宫室中,设有专门负责吃的机构和官员。“宰”在中国被视为百官之长,但在先秦,“宰”却是负责君主饮食的官员,就是宫廷厨师,只是到后来,由于君主的信任,宰才渐渐成为朝中、宫中最重要的官员。

从北齐开始,负责宫廷饮食的机构叫光禄寺。隋唐时期又开辟了第二个宫廷御膳机构,叫尚食局。到了清代,宫中膳食机构为内务府和光禄寺。内务府负责皇族一应事务,府中的御茶膳房是专门负责宫廷膳食的机构。

宫廷御膳中有许多花样是世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更不用说品尝了。宫中御厨的绝技秘不外传,世人无从知晓,只有从高官贵戚得到皇帝赐赏的食物中能略见一斑。如唐懿宗的女儿同昌公主下嫁,唐懿宗赐赏的灵消炙、红虬脯,见者、尝者无不叹为观止。灵消炙是从一只羊身上取下四两肉精心烤制加工而成的,经酷暑也不腐败,而且色正味美。红虬脯是用牛或其他牲畜的筋做成的,贮存盘中,健状如虬,红丝高一尺,按倒可以再弹起来,可以称得上艺术品了。

唐玄宗曾自己设计了一种食物,叫热洛河。热洛河是用刚刚射倒的小鹿,取血、剖肠,以鹿血加热、煎熬、洗净制作而成的鹿肠,趁热进食,极为鲜美。

明代皇帝,对宫中美味各自有不同的偏好。明熹宗喜欢吃大杂烩,宫人特地将炙蛤、鲜虾、鲨翅等十余种海味,烩在一起,明熹宗吃得有滋有味,乐不可支。

明穆宗喜欢吃果饼,没即位前,明穆宗生活在藩邸,常派侍从到东长安街去买果饼,吃得很上瘾。做了皇帝以后,仍对此念念不忘。负责皇帝饮食的尚食监、甜食房得知皇帝想吃街上的果饼,立即派人观摩,并且开价数十两,到宫外去买原料,精心制作。明穆宗喜欢,吃得十分开心。吃过果饼以后,明穆宗很得意地告诉膳食官员:这种果饼,只需用五钱,就可以买一大盒。给价数十两银子的内臣们,一个个心虚地缩着头,恭敬地认罪。

清代乾隆皇帝长寿的秘诀可能与他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他一生在饮食上十分讲究,精通补益之道。据史料记录,乾隆皇帝的饮食结构很合理,讲究营养均衡、萦素搭配:以吃白肉为主,注重补益,喜欢吃鸭子、燕窝;早晚爱吃热汤面,喜欢喝粥;平常喜爱吃豆制品和山菜。乾隆皇帝对于豆制食品有着特殊的嗜好,差不多每天都吃,而且每餐都不得重样。一句话概括就是,清淡之余,享受口腹之乐。

清代帝后们的膳食情况,档案中记得很明白,其品种之多、制作之精、色泽之美,令人咋舌。皇帝膳食中每日备办的供例有:盘肉22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19斤,萝卜60个,葱6斤,酱6斤,醋2斤;早、晚随膳饽饽8盘,每盘30个。

宫廷中的膳食品种繁多,制作十分精美。但可惜的是,为确保皇室独享其味,无数奇珍异味秘不外传,许多美味佳肴就这样随着王朝的灭亡而绝迹了。

好了,朋友们,本期我们讲了宫廷生活中的“住”和“吃”,下一期,我们来了解一下宫廷里的游乐和帝王们的文化生活。哪位皇帝擅长作曲?皇帝在宫廷里都玩些什么?下一期你将得到答案。

本文配图源自百度网

推荐阅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