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1011/9546087.html年,在上海召开的日本工业博览会现场,当日本科研人员提及塑料覆膜种菜技术,预测中国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才能有所作为时,与会现场的一位中国研究人员再也忍不住了,当即起身给日本人科普扫盲,原来,我国早在年就已经观察到地膜覆盖土地升温现象,并且进行过多次实验,此话一出,日本人被惊得目瞪口呆。
其实,在会议举办的前一年,那位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就在农业部和农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于中华大地上渐成燎原之势。16年后,他所推广的塑料大棚就占到全国总量的80%。我国农业界泰斗金善宝先生更是盛赞这位科研人员:“南有袁隆平、北有赵鸿钧,一个解决了吃粮问题,一个解决了吃菜问题;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一个是塑料大棚之父,都是我国农业界的大功臣。”
我国农业界泰斗金善宝
虽然赵鸿钧老先生在让我国人民实现蔬菜自由方面居功至伟,多年来却鲜有人知。他曾带过的研究生赴日留学,接触到温室种植科目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老师居然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蜚声海外,而在国内却知者寥寥,实乃一大遗憾。
提起赵老先生的功劳来,经历过北方冬储的朋友必定感激涕零,从几十年不变的过冬老三样(大白菜、土豆、萝卜)到新鲜蔬果随便挑,那是何等的奢侈与幸福……
,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500多公斤,跃居世界第一,这背后,少不了赵鸿钧先生一份力。
01我国是如何实现蔬菜自由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左右,全国实行的是统购包销计划经济*策,当时北京粮菜基本靠近郊主供,远郊辅助模式,一旦粮食和蔬菜之间的种植面积比例失衡,马上就会波及市场,年,北京蔬菜大量积压,第二年又遭受雨涝灾害,菜价猛涨,紧要关头,*府迅速调整*策,将蔬菜列为国家二类物资。
可能很多人对这个等级没啥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买大白菜也得有票,每个人3天才能买克,白菜尚且如此,其他蔬菜有多稀缺可想而知。进入70年代,冬储大白菜依然被视为民生重点。年,陈云更是直接给相关部门写信,要求采取紧急措施,确保北京冬储大白菜供应。
后来,《人民日报》又分两次报道,天津秋季增收,允许多种运输车辆拉货进城;北京这边更是繁忙,多达4万人投入大白菜销售热潮中,连市长都亲自到菜店帮忙。
时过境迁,这样的场面早已一去不复返,寒冬时节,人们依然能在超市悠闲地挑选着换季蔬果,再也不用为抢购冬储蔬菜愁眉苦脸了。
这些变化,除了我国基建水平完善、经济飞速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外,还离不开一个伟大的时代创举——菜篮子工程。
国家对这件的重视程度超乎所有人想象,中央统筹,市长负责,谁敢相信,几百万上千万人口的管理者要亲自来帮你解决新鲜蔬菜问题,这放眼全世界也屈指可数。就这样,我们只用了5年时间,全国就多出来农产品批发市场个,农贸市场8.3万个,差不多每天有45个新菜市场被建起来。
到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又翻了一倍,99年底,各地果蔬生产基地和零售批发市场已经初步链接。年,我国迈入无公害农产品时代。从至今,国家又在推动农业现代化。
遥想80年代前的北方,无数个家庭屯好上千斤白菜,数百斤土豆、萝卜、几十斤大蒜、芥菜疙瘩、雪里蕻腌菜一熬就是半年,酸菜都快吃腻了,天气还没回暖,他们是多么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在冬季新鲜蔬菜自由啊。今天,一切梦想成真。
菜篮子工程的辉煌战果,离不开生产环节的突破,尤其是北方蔬菜供应,大棚种植技术的普及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中国塑料大棚普及离不开赵鸿钧,半个世纪来,赵老教授一路奔走在蔬菜大棚里,远至海拔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近至家乡的每个小乡村,当年他所推行的大塑料大棚万里行活动,为我国培训出余万农业人才,凭一股韧劲,硬是把中国式的塑料大棚技术推广到占全国份额的80%,回望历史,这是何等的豪迈啊。
02我国薄膜农业奠基人
年,一位农家子弟的某次偶然发现,成为改变中国农业的开端。考上山西农学院的赵鸿钧,跟许多家庭的孩子一样,总为填饱肚子发愁。那年头,我国农作物产量并不高。他干脆在学校承包起土地来,打算自己提高作物产量来补贴口粮。第一年,作物没能抵住冬寒,全*覆没,随后他决定用韭菜做实验,向老师家里借来一块塑料布,在菜地上搭起小棚子,周围封土,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地表升温了,最高能增加9度,也就意味着,冬天种菜即将成为现实。
赵鸿钧喜出望外,决定深入研究。眼目前,缺的是塑料薄膜。那年,距离塑料(聚氯乙烯单体氯乙烯)被法国人Regnault发现仅过去22年。虽然从年后,世界塑料产量每隔五年就翻一番,但我国尚未掌握塑料布生产技术。
赵鸿钧冥思苦想,最终还是决定依靠群众的力量,发动亲朋好友,到处搜寻,终于攒出一块全是补丁的塑料薄膜,在实验田里,用最朴素的方式,做着最高端的实验。这次尝试,也成为开创世界薄膜覆盖栽培作物的起点。
实验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年,山西农学院也用塑料薄膜培育蔬菜并取得良好效果,对赵老来说,这不啻于一个惊天喜讯,经过多方验证,温室大棚作物增产可行性极高。
年,他正式向农业部委提出在全国开展覆膜栽培的推广建议。多年以后,他当年的地膜覆盖、小拱棚覆盖、大棚农业等多项研究成果被人们频繁使用,而另一种在高成本的玻璃温室上改良的一面坡式悬梁吊柱式竹木结构大棚也成为经典。
至于赵老发明的大棚有多传奇,用当时日本比较先进的大棚技术做个对比便一清二楚。
日本北海道早在年就用聚乙烯薄膜成功进行水稻育秧,尽管他们已发展多年,还是被古老的东方智慧打败了,赵鸿钧设计的晋阳塑料大棚,比日本人钢材用量最少的17种大棚还要优秀,用材更少,性能却毫不逊色。
年,可以说是我国的塑料大棚的井喷元年,从那以后的10多年时间里,塑料大棚迅速在长春、沈阳、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济南、武汉多地开花。
赵鸿钧著作之一
赵鸿钧对当时国外全面发展大棚农业的国家,进行了大量调查分析后得出一个令人兴奋的结论:我国在纬度上从北到南都特别适合发展大棚种植,尤其是长江以北,假以时日,今后必定成为温室种植核心区。
恰逢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突飞猛进之际,大庆、胜利等多处油田相继投产,薄膜材质聚乙烯更是用之不尽,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到了新式农业的十字路口,缺的只是推广。
从那以后,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一位广受农民兄弟们爱戴的大教授,扎根在农村,对庄稼人手把手教学,科普大棚如何搭,湿度怎么调控,全心全意只为搞生产。这一帮就是大半辈子,许多年下来,吃住全是自掏腰包,乡亲们提到家门口给他改善伙食的鸡蛋已经算是莫大的福利了。
按理说,在大学任职,好歹有点经济能力。可老乡们完全没想到,这位大学里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居然穷得叮当响,有次赵鸿钧看上一对农家自制手工沙发,在农民兄弟期待的眼光中,他愣是没凑齐买沙发的钱,最后还是让妻子向同事借来20元方才够数。
一对几十元的沙发,在这位田埂上的教授家中坚守了36年,修修补补,坐上去嘎吱作响,直到能工巧匠再也无能为力,沙发才算完成最艰巨的使命。破沙发经历了岁月,也见证了历史,在那方小小的落座之处,曾有无数学者和管理者听着赵鸿钧侃侃而谈,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国民蔬菜生产大计。
年,赵老再次向国家建言——希望尽快推动塑料大棚建设,数年后,塑料大棚跨平原、上高山,去青海,到西藏,在高达0米的原野上,人们第一次看到农作物于高寒中生根发芽。
有温室大棚加持,中国人民的种菜技能封印被彻底解除了。如今,新闻联播里动不动就拿出雪域高原子弟兵们果蔬丰收的视频来诱惑观众;在南方,我们把大棚搬上了岛礁;到南极,科考人员在温室里种出了用来煮火锅的蔬菜……
我国在南极所种蔬菜
不光如此,我们还有更硬核的玩法,维和官兵去非洲,出海掘金者在迪拜,宇航员上太空,从来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三件事——种菜!种菜!还是种菜!
我国实现太空种菜
有人创造了传奇,有人见证着传奇,有人享受着传奇,从我国稳坐人均蔬菜占有量世界第一宝座的那一刻起,赵鸿钧老先生成了传奇,只是知者甚少,这位曾有多国科学家催他申请诺贝尔和平奖的老人,人们欠他一句:谢谢!!!